文/VR陀螺 冉启行
8 月 21 日,vivo 在东莞举办 vivo Vision 发布会暨影像盛典,正式推出了其首款空间计算产品——vivo Vision 混合现实头显探索版。作为长期关注 XR 产业发展的前沿科技媒体,VR陀螺受邀参加本次活动。
vivo Vision 混合现实头显探索版是 vivo 成立 30 周年的全新产品,其也代表了 vivo “未来科技”探索的新起点。该产品并非追赶苹果 Vision Pro 引领的空间计算浪潮下的产物,在 vivo 看来,它是 vivo 聚集家庭机器人的蓝图中关键的“超级终端”,从计算机视觉技术、定位与地图构建到人类表情感知,它是做好机器人的第一步。
在整体设计语言上,vivo Vision 与 Apple Vision Pro 有相似之处,但在细节上进行了多项微创新。头显前部采用深色高光曲面镜面,集成了多个摄像头与传感器,并内嵌一圈隐藏式灯带。
静态时与机身融为一体,点亮后则会透出紫色光晕,以柔和的光影点缀科技感。同时,头显侧面还设计了呼吸灯,在设备使用时会亮起微光,提示工作状态。
图源:VR陀螺
区别于 AVP 的银灰色外壳+白色硅胶组合设计,vivo Vision 在头显轮廓壳上采用了更富情感温度的蓝锖色。据介绍,该材料为航空级铝合金材质,硬度强度高且耐磨抗腐蚀,整体手感也十分舒适。
得益于 Pancake 折叠光学方案,头显部分的厚度得以控制在 40.3mm,机身相对纤薄。与面部贴合部分配有厚实的泡棉和磁吸式遮光罩,保证佩戴舒适性与密闭性。头显本身不支持屈光度调节,但官方提供了 100-1000 度的磁吸式镜片配件供用户选择。
为减轻头部负重,vivo Vision 同样采用分体式设计,将电池外置。通过线缆连接的“电源模块”在接口设计上有所不同,AVP 采用旋钮锁定,而 vivo Vision 采用了卡扣式设计。
图源:VR陀螺
图源:VR陀螺
尽管采用了外置电池,vivo Vision 的主机重量仍达到了 398g,相较于 Apple Vision Pro(600-650g)和 Meta Quest 3(515g)有明显优势。不过,对于头戴设备而言,重量分布和人体工学设计比纯粹的重量参数更为重要。
佩戴方面,vivo Vision 提供了单环与双环两种绑带方案。双环绑带在设计上与 AVP 有所区别,更注重对后脑的包裹式支撑,以有效分散压力。根据 VR陀螺现场实际体验,vivo Vision 的佩戴舒适度显著优于 Apple Vision Pro。
图源:VR陀螺
vivo Vision 的双环绑带相对于 AVP 也有一定差异化,AVP 的双环绑带为双环垂直设计,将一部分重力直接分配到头部中央;而 vivo Vision 的双环绑带则注重于后脑部分的包裹,以分散受力面积。VR陀螺实测,vivo Vision 佩戴体验远高于 AVP,近 200g 的减重加上更符合自家产品的人体工学设计,让整个头显舒适度加分不少。
图源:VR陀螺
图源:VR陀螺
值得注意的是,vivo Vision 在右侧镜腿处保留了一个 Type-C 接口,这意味着它不仅支持直流电供电,也为连接第三方电池配件、实现一体化佩戴形态预留了可能性。
图源:VR陀螺
vivo Vision 采用了索尼的 1.3 英寸 Micro-OLED 微显示器,配合 Pancake 折叠光路设计,实现了 3552×3840 的单眼分辨率,像素密度(PPI)高达 4032。
图源:VR陀螺
为驱动单眼接近 4K 的显示分辨率,该头显搭载了 4nm 制程的高通骁龙 XR2+ Gen2 平台,其 GPU 和 CPU 性能相较XR2 Gen 2 分别提升了 15% 和 20%,并支持低至 12ms 的全彩透视(VST)延迟。
VR模式与MR模式自由切换画面,图源:VR陀螺
在 100° 视场角下,该 vivo Vision 的 PPD (像素密度,Pixels Per Degree)达到了 38。作为对比,Quest 3 的 PPD 为 25,Vision Pro 估计约为 34 PPD。理论上,PPD 越高,表示画面越清晰,细节越丰富。
尽管 PPD 值是衡量清晰度的重要理论指标,但近眼显示系统的最终视觉效果还受光学设计、畸变校正和光效等多种因素影响。从实际体验来看,vivo Vision 的光学素质相当出色,画面锐利,无明显鬼影和边缘畸变,色彩还原饱满,整体调校水平较高。
录屏画面画质有压缩,请以实际体验为准,图源:VR陀螺
vivo Vision 配备了双 3200 万像素的 RGB 摄像头用于 VST(视频透视),以实现混合现实。实际体验中,MR 表现良好,视频中不可避免有一定噪点产生,但清晰度尚可,且没有产生大幅畸变。VST 延迟为 13ms,即使戴着头显玩空中接物,也丝毫没有问题。
图源:VR陀螺
手眼协同是 vivo Vision 的核心交互方式。据称其实现了1.5°高精度眼动追踪,26 个自由度的微手势识别和垂直 175 度的识别范围。
经过 VR陀螺多次测试,其眼动追踪精度很高,实现了精准的“所见即所得” 的交互效果。据悉,该眼动追踪模组由国内厂商七鑫易维提供。手势识别同样流畅自然,指令响应迅速,滑动、缩放等操作与视线落点实现了高度同步。
图源:VR陀螺
操作系统上,vivo Vision 搭载了自研的 MR 操作系统-OriginOS Vision,整体应用图标排布、UI 设计、色彩与 AVP 的 visionOS 十分相似。
作为国内四大手机厂商之一,vivo 应用商店内容数量庞大。不过,在 vivo Vision 上,可能考虑到了交互的差异性,官方并未直接打通手机端的 APP 资源。
vivo Vision 在系统内提供了部分 MR 小游戏,如《小V的旅行》《桌鼓达人》,基于手眼协同交互,以及混合现实的特性,带来了相对不错的空间娱乐。据 VR陀螺获悉,《小V的旅行》由国内 XR 内容开发商Ming Studio制作。
在 SLAM(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)方面,vivo Vision 的基础体验足够稳定,但在面对大幅度快速移动时,固定在空间中的虚拟影像偶尔会出现轻微漂移,这在当前纯视觉 SLAM 方案中属于常见现象。
图源:VR陀螺
图源:VR陀螺
双 Micro-OLED 微显示屏的光学配置,让 vivo Vision 可以实现双目异显,支持 3D 空间影像的观看。目前,vivo 提供由 vivo X200 Ultra 拍摄的空间影像内容。vivo X200 Ultra 于今年 4 月发布,支持最高 60fps 空间视频拍摄。
实际体验中,vivo Vision 3D 空间影像表现出色,空间照片质感细腻,能带来极强的临场沉浸感;与此同时,空间视频的播放也极为流畅,全程无卡顿现象,高帧率的特性让动态画面丝滑自然。
空间影像观看,图源:VR陀螺
全景照片体验,图源:VR陀螺
其他常规 2D 视频内容中,vivo 与咪咕视频合作,支持实时直播观赛。用户还可自由切换观赛视角,通过左右两块大屏实时显示比赛数据和信息。
此外,vivo Vision 还支持外接键盘、鼠标&触控板,并通过电脑互联、手机互联等功能,实现大屏巨幕轻办公场景;外接的 6DoF 主机手柄(第三方),加以 vivo 提供的游戏串流功能,还能让 vivo Vision 打通 SteamVR 上的数千款游戏。
图源:VR陀螺
图源:VR陀螺
最后,在 MR 生态方面,vivo 表示正在和国内外众多顶尖内容伙伴合作,从影视、游戏到办公。未来还能体验到影像无感互传、蓝心小 V 等功能,也将推动与 vivo 手机应用打通,用户可以在头显上直接安装和使用手机应用。
在约 30 分钟的连续体验中,涵盖了视频观看、游戏和系统操作等场景,头显的内置散热系统表现良好,未感到明显发热,这也得益于 vivo 的中框风扇一体化设计。
综合来看,vivo Vision 无论在工业设计、硬件规格,还是在核心的显示光学与交互体验上,都展现出了一款旗舰级 MR 产品应有的水准,完成度相当高。
然而,从发布会传递的信息来看,vivo 的意图似乎并非打造一款与市场同类产品竞争的 MR 头显。这款产品的背后,隐藏着更宏大的战略意图——它将是通往家庭机器人时代的关键桥梁。
图源:VR陀螺
为此,vivo 指出了当前机器人必须跨越的三大鸿沟,而这些挑战恰好能由 MR 技术来解答:
1. 环境感知:机器人需要“对环境的高精度扫描、持续学习能力,建立语义空间”,这正是 MR 头显为了实现虚实融合所具备的核心技术能力。
2. 自然交互:机器人要能“对人物、动作、语义精准识别,预判人的意图”,而 MR 头显所依赖的视觉、手势和空间化语音交互,正是最符合人类本能的沟通方式。
3. 核心中枢:vivo 提出的“聚焦‘大脑+眼睛’研发”策略,旨在打造一个强大的空间感知与决策中枢。这个中枢既是 MR 头显的核心,也可以直接赋能于机器人。
图源:VR陀螺
因此,vivo Vision 不仅是其技术实力的展示,更是其机器人战略的“探路者”和数据采集的“先行军”。它以空间计算为切入点,为未来更智能、更通人性化的家庭机器人铺设了感知和交互的基石,这或许才是 vivo Vision 真正的使命所在。
当然,vivo 也提到,虽然今天 vivo Vision 混合现实头显探索版不会正式发售,但是在一定的用户反馈与市场成熟后,或许可以期待。鉴于目前的配置,推测其价格或不低于 1 万元。
通过 vivo Vision,vivo 正在布局未来。
投稿/爆料:tougao@youxituoluo.com
稿件/商务合作: 六六(微信 13138755620)
加入行业交流群:六六(微信 13138755620)
元宇宙数字产业服务平台
下载「陀螺科技」APP,获取前沿深度元宇宙讯息